8月1日至8月5日,bat365在线平台“黄土湿陷性微观结构研究”社会实践团队在前两阶段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化学成分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试验数据,对黄色土壤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各类型建筑的稳定性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本阶段的研究分析对实践项目由“学术”走向“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在本阶段实践进行初期,团队成员首先对黄土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团队结合扫描电镜试验并运用能谱分析技术直观清晰地呈现了黄土样本的化学成分。在观察土体表面形貌特征的基础上还对视野内某一区域进行了化学元素定量分析。能谱分析是通过向样品表面发射单色光源所激发的样品中元素电子层释放的电子产生份额进行统计,由此便可得到样品相应元素含量。在本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先后对天然土体、饱和土体的骨架单元碎屑颗粒和胶结物质进行能谱分析试验,获取各个元素含量,并比较分析浸水前后各个部分元素含量特征。
由于黄土具有湿陷性这一特殊性质,工程建筑在黄土地区时常可以看到由于湿陷作用而产生的特殊地貌形态(如黄土碟、黄土陷穴、陷沟等),在这些黄土地区修建建筑物后,地基土可能因为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而受到浸湿,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会给建筑物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改善土的工程性质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小组初步确定的材料有:废旧车轮胎、废旧塑料、多种石块、细沙、腐烂植物等,不同材料根据与黄土的融入程度设置不同的配比。
在本阶段的试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对黄土湿陷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对如何改造黄色土壤条件有了初步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组员们将着力于改变土壤环境,为抑制黄土湿陷性提高建筑性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朱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