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2021年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学位点形成了以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一流团队队伍。学位点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4人次、省部级人才27人次。2020-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8人。2021年获批山东省地下基础设施工程灾害预报预警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二类国家级平台),此外,还拥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地下工程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位点在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二级学科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近五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1项。202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5项;2021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2021年纵向科研经费到账560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到账7097万元。
2.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治理、深部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控制、装配式建筑与结构防灾减灾以及桥梁结构安全评价与加固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如:隧道与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国际领先,围绕水体和断层两大灾害源,率先发明了隧道激发极化和TBM破岩震源两大原创探测方法与装备,解决了灾害水体定量探测和断层破碎带实时预报卡脖子技术难题,填补了国际空白,主编国际上第一部TBM超前预报标准,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隧协2020年度唯一技术创新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2021年);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治理技术独树一帜,创新提出了突涌水灾害长效控制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地下工程物理模拟技术国际先进,发明了成套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装备系统,创建了基于物理模拟的深部工程灾变机理分析方法与安全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装配式建筑与结构防灾减灾特色鲜明,提出了钢肋预应力叠合板的“三板”设计方法,主编地方标准12部,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助推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桥梁与隧道工程优势明显,创建了长大桥梁建造仿真分析方法以及桥梁结构安全评价与加固技术,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二)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公司产品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有志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和教学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直博)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有志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适应国际科技、经济等方面激烈竞争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具有宽广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所从事研究领域内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适应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能用英语熟练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且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学位标准
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公司产品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管理,根据《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管理办法》组织学位论文盲审,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环节质量控制。
(三)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培养方向和特色
学位点培养方向特色鲜明。依托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点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位点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瞄准复杂环境和地质条件下土木工程建设重大科技难题,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领域形成了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治理、深部工程围岩稳定分析与安全控制、装配式建筑与结构防灾减灾以及桥梁工程结构安全评价与加固等优势研究方向。
2.团队队伍
学位点团队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1人,博导3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4人次、省部级人才27人次,形成了以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一流团队队伍。学位点2021年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批“教工先锋号”优秀创建单位,实现了党建、业务双融合。
3.科学研究
学位点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五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1项。202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2021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2021年纵向科研经费到账560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到账7097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25亿元、2020-2021年前期到账金额423万元。
4.支撑平台
学位点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获批山东省地下基础设施工程灾害预报预警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二类国家级平台),此外,学位点还拥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地下工程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5.奖助体系
学位点奖助体系完善。包含政府、学校拨款奖助部分,社会、行业奖助部分和助研岗位津贴部分,分别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21年学位点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总金额达673.88万元,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100%全覆盖,极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二、2021年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招生选拔和学位授予
为保证研究生优质生源和招生质量,学位点开展了土木工程学科全国优秀老员工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招生工作小组开展优质生源拓展,鼓励在校学术型研究生积极申请硕博连读培养。2021年土木工程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35人,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7人,其中双一流高校生源率超60%。2021年授予工学博士学位19人,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7人。
(二)思政教育
学位点搭建了“导师主体育人-管理服务育人-思政全程育人”思政队伍体系,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项工作组,逐门课程和重难点项目均系统设计思政方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示范课程思政,打造示范课程思政品牌。学位点2021年建设了“广西华润治水项目、滇中引水工程项目、新疆**工程项目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6个典型工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培养了员工在服务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攻坚克难的家国情怀和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创建了“支部建在工地,党旗飘在阵地”党建组织新模式,在国家重难点科研项目现场建设了7个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党建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学位点2021年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批“教工先锋号”优秀创建单位。
(三)课程教学
依照《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指南》,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色,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专业公司产品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设了弹塑性力学、高等岩石力学、高等结构力学、高等工程地质学、高等桥梁结构理论、地球物理反演方法、防灾减灾工程学、工业化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离散元法及其岩土力学应用(英)、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岩土工程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土力学原理等相关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均为教授,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严格要求,所有研究生课程,特别是专业必修课,全部由科研和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开课。制定了完备的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时饱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定期召开教学研讨,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讨论。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学习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
为促进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连续四年自筹经费开展案例库课程建设,2021年研究生案例课程立项5项,总立项数21项。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制定了《bat365在线平台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章程》,成立了bat365在线平台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教学秩序平稳有序,不断优化教学水平。同时,任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活动,研究生教学成果丰硕。2021年获得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优秀教材1项、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精品课程接续培育项目2项、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公司产品改革研究项目5项。
(四)导师指导
为规范导师队伍的选聘、管理、考核过程,在《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申请招收博士生人员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明确了学术型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上岗条件,并对其招生资格每年进行遴选。符合要求的导师自愿提出申请,学位点对申报人资格进行评议,导师遴选通过者方可获得招生资格与指标。对新增博导、硕导进行岗前培训,建立了博士生导师、教授主导下的《导师培训制度》。通过博士生导师、教授的经验分享,引导新晋博导、硕导学会如何指导研究生,了解与研究生的相处之道,做研究生的良师益友。严把导师聘任考核关,以1年为一个周期,以新的聘任和考核标准要求导师,进行专项考核,督促导师们养成学术研究的好习惯,帮助导师个人发展。从导师角色地位、职责、素质出发,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导师立德树人。同时,不定期展开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通过面对面座谈,提升研究生导师个人指导能力。导师实行定期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时间为考核年度11月份。2021年共有16名导师线下参加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题交流座谈会”,10名导师线下参加了“青年教师座谈会”,31名导师线上参加了“科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一流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培训会”,5名博士生导师线下参加了“新增博士生导师培训会”。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用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团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培养需要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分别组建了地下工程灾害预报与智能决策、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地下工程水害防控技术与新材料、复杂岩土力学与结构病害防治、大型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控制、桥梁评定与加固、结构工程防灾减灾、智能材料与计算力学等招生团队,负责博士生的学术训练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督促并检查各培养环节完成情况,指导和检查博士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等。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导师和指导小组可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提高博士生的科研水平。
(五)学术训练
为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2021年组织研究生参加了海佑博士论坛、稷下风、博士高端学术论坛以及相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场次,保证学位点内所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人均参加学术会议5场次,丰富了员工学术训练,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六)学术交流
学位点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2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构建了大土木领域全球立体化合作网络。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人。2021年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30余场次。
(七)论文质量
为强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证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制定了《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管理办法》(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字[2022]3号),该文件对研究生答辩学位论文的评阅规则、评阅组织、评阅意见及处理办法、申诉及处理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严格按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管理办法》执行,保证了论文质量。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没有出现问题论文。
(八)质量保证
建立了“以党建思政为引领,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交叉创新为手段,以科教协同与产教融合为根基”的全方位“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公司产品过程中,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学术规范等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探索精神、学术创新意识、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组建知识结构交叉互补型高水平导师团队,选聘国内外行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公司产品,构建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入学教育、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等培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管理,强化导师在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台账制度,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切实落实导师的指导作用。
建立了分流淘汰机制,硕士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中期考核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通过中期考核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中期考核优秀比例不高于考核基数的20%,暂缓通过及终止攻读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考核基数的15%,第二次中期考核结果仍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终止其攻读博士学位。
(九)学风建设
学位点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坚决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入学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着重强调坚守学术道德与加强学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学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关处理规定和纪律处分、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等方面问题。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好老师队伍。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宣传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岩土工程中心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先进事迹,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皆可学的氛围。科学制定教师考核条例,明确规定师德考核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十)管理服务
学位点配备了由副经理、副书记、教学秘书、辅导员等组成的研究生公司产品管理队伍,主要负责公司产品、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与校区其他学院联合成立了千佛山员工权益保障小组。通过研究生会,加强各级员工组织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信息共享。与学校各部门紧密联系,反映研究生合理需求。学院在各班级设立权益委员会,了解研究生的权益诉求,全面维护研究生的权益。
以学年为单位定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校研究生导师的助学金发放、研究生管理相关工作等情况。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和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研究生对学院的满意度,掌握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学位点也被评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2019-2020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就业发展
学位点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和科研,建立了导师-辅导员-员工三联动机制,导师主动推动研究生高质量毕业,关心和推荐员工就业机会,书记和辅导员与未就业同学保持沟通联系,了解就业动态,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流程咨询,倾听缓解毕业生的毕业压力。2021年毕业博士研究生19人,其中1人到党政机关,18人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21年毕业硕士研究生27人,其中10人选择继续读博、10人到企业工作、7人到事业机关工作,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通过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十二)员工培养成效
2021年授予工学博士学位19人,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7人,其中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2021年研究生获国家/省挑战杯、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金、银奖、特等奖和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7项。
(十三)服务贡献
学位点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要求,积极为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技术和决策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攻克隧道与地下工程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涌水灾变机理与预警、突涌水灾害治理与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率先发明了隧道灾害水体超前定量探测与实时预报原创技术与成套装备,提出了深部工程灾变机理分析方法与防控技术,建立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治理长寿命设计理论、封堵材料与关键技术。
2021年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15个省市、50余项国家重难点工程,解决了成兰铁路、新疆XX工程、滇中引水、广西平南华润石灰石矿等交通、水利、矿山等领域的重大工程灾害控制技术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25亿元。2021年编制了《济南市“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了济南市在“十四五”时期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为济南市“十四五”时期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计划
1.存在问题
1)研究生教材建设水平不高,缺少代表性的研究生自编教材,部分研究生课程教材成旧、需要整合优化,研究生教学质量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土木工程职工规模较小,且生源地以东南亚为主、生源较为单一。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国际化水平不高,国外交换交流少,国际化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3)研究生管理人员偏少,力量薄弱,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持续改进计划
1)大力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生源质量。鼓励导师编写高水平研究生教材,整合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扩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继续丰富优秀老员工暑期夏令营活动内容,扩大推免生比例,提高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优化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方案,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2)精心谋划学科交叉新的培养方向。推进土木工程与材料、机械、信息、计算机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培养方向。
3)打造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团队。构建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继续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4)实施研究生国际化提升计划。加强全英课程建设,扩大双语导师上课规模,拓展国际交流和学习途径,不断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水平。
5)加强公司产品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授位管理制度(含国际员工相关制度),实现公司产品全过程的高质量管理。